第37章 孙山要去上学了-《我,孙山,科举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孙山认真严肃地点头:“阿爹,我喜欢读书,想考秀才。”

    苏氏在一边听到后,高兴儿子的积极进取,笑着说:“当家,山子今年就去读呗,家里有钱,读得起。”

    这些年,孙伯民和苏氏勤勤恳恳干活,又不用交公,存了点钱,绝对够孙山在学堂磨几年。

    两夫妻打算山子在学堂读几年,等把要学的全部学了,就到大姐的店铺打工。

    将来要是有机会,就让山子做个账房先生,要是不堪用,就一直跟在大姐身边。

    最好能在府城买房,娶媳妇。

    在城里生活总比孙家村好,做农民太辛苦了,上山下地,没日没夜地干,也不过温饱。

    孙伯民认为没有何家的帮衬,温饱还是问题。

    既然决定要去上学堂,孙伯民找到孙三叔问:“三弟,德哥儿今年要去学堂了,我也打算送山子去,定广,定永都在那读书了,你有经验,该准备些什么?”

    孙三叔想不到大哥今年就送山子去学堂,连忙问:“大哥,山子才6岁就送去识字了?”

    瞄了一眼在和德哥儿玩的侄子,比德哥小一岁,却比德哥儿矮一个头,身子单薄瘦弱。

    山子去学堂,行不行?

    孙伯民苦笑地说:“山子听到德哥儿去学堂,他也吵着去,山子和德哥儿最要好了,两个人经常一起耍,德哥儿去读书,山子孤零零一个人,肯定不愿意。”

    孙三叔明白,小孩子嘛,别人有的,他肯定也想要。

    读书的苦,只有尝过才知道。

    把德哥儿送去学堂,小子哇啊哇哇地叫,还兴冲冲跟山子分享。

    山子知道后,想必也想去了。

    孙三叔笑道:“也好,两兄弟一起去,一起学,有伴呢。”

    孙伯民问:“是送去郑童生那边吧?”

    孙三叔理所当然地说:“哎呦,大哥,也只能送到他那,谁叫咱们方圆百里,就只有他一个童生。除非你送到县里去,听说县城有一个秀才,但那家可要走科举的才会送去,咱们家的就随便识字,用不上。”

    之所以不送到镇上,那是因为镇上也没有童生老爷。

    黄阳县不仅经济贫困,教育也贫困。

    据说整个县除了在府衙的领导班子,就只有2个秀才,还是新朝一开始考上的。

    那时候人才凋零,稍微有点学识的能凭借运气考上。
    第(2/3)页